迷你词

以文会友

8月,杭州的山林下开着杜若

| 暂无评论

8月,杭州的山林下开着杜若。灵隐古刹对面的飞来峰上、竹林深深的云栖幽径边、湖中孤山上的西泠印社旁,都能见到杜若。杭州植物园也种了许多。

杜若挺立的花茎能有一人高,其上白色小花层层绽放。花朵虽小,但在它偏爱的林下荫暗环境中很是显眼。


花茎下,竹叶似的叶子轮生,南方夏季的潮气沉到叶片上,显得光泽、温润。林下的杜若看起来清冷极了,与同期盛开,妖艳如血的石蒜截然不同。

如今的杜若 Pollia japonica,为鸭跖草科、杜若属植物。盛开时的杜若小花大致是个三角形,有六枚花被,六枚雄蕊,能够分辨出些鸭跖草科的家族特征。


花被白色、薄、透,谢的很快。花后,先是转变成珍珠似的幼果,再染上蓝莓似的蓝紫色。

花茎上的果实排列整齐,似豪华的灯台。与果实的圆润外表不大相符,其内的种子有棱有角。


杜若之名听起来、念起来颇有古韵。这个名字在两千多年前的楚辞中就有出现。

屈原在《九歌·湘夫人》中写道:“搴汀洲兮杜若,将以遗褋兮远者。时不可兮骤得,聊逍遥兮容与!”大意为:我在沙洲里采来杜若,想把它送给远方的恋人,只是一下子碰不到她呀…… 先不去想了罢!

又在《九歌·湘君》中写道:“采芳洲兮杜若,将以遗兮下女。”;在《九歌·山鬼》中写道:“山中人兮芳杜若,饮石泉兮荫松柏。”

之所以前文说“如今的杜若”为鸭跖草科植物,是因为杜若之名曾经属于别的植物。

可以发现,《湘夫人》、《湘君》中的杜若生长在沙洲上,是一种水边的香草。人们采来杜若,希望能赠予珍视的人。“山中人兮芳杜若”则是将人比作纯洁的杜若香草,并非说杜若长在山里。

这与如今偏爱山林环境的鸭跖草科杜若绝不相同。鸭跖草科杜若也并无特别的香气。


杜若之名的所属发生了变化,这一变化可能发生在明朝。据资料,杜若作为中药材曾在明朝的时候失传。杜若在明代以前的本草著作均有记载,但到清代则不再收录。[1] 

古诗文也反映了杜若的变化。明代以后,诸如“水阔蛟龙出,山深杜若开。”、”杜若山中佩,梅花陇畔枝。”的诗句开始多了起来。杜若离开河畔、沙洲,开始与深山联系到一起。

↑《本草图谱》中描绘的姜科“杜若”

那么,屈原时代的杜若会是哪种植物呢?

北宋博物学家沈括在他的《梦溪笔谈》中指出杜若为高良姜。而成书于1844年的《本草图谱》中,杜若词条下同时也描绘了一种姜科植物。


《本草图谱》中描绘的鸭跖草科杜若

屈原笔下的杜若会是一种“姜”吗?或许我们已经无法得知。杜若从古时岸芷汀兰的形象,转变到如今的幽林美人。觉得挺搭。

[1]王宁. 杜若的本草考证[J]. 中药材, 1995(10):529-531.


作者:蒋某人

图片:蒋某人
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