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你词

以文会友

必树吾墓上以梓,令可以为器;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,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。

| 暂无评论

《伍子胥列传》是《史记·列传》中我特别喜欢的一篇。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融入了不少个人情感,他写伍子胥,其实是写他自己:“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,何异蝼蚁。弃小义,雪大耻,名垂於于世……隐忍就功名,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?”

伍子胥为吴国立下汗马功劳,最后却因太宰嚭[pǐ] 的一段谗言,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刎。[1] 这与司马迁为谗臣所害是一样的,所谓“怨毒之于人甚矣!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,况同列乎!”印象很深的是,在人生的最后时刻,伍子胥仰天长叹,对舍人说了一句话:  


必树吾墓上以梓,令可以为器;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,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。

 

梓树是什么树?伍子胥为何要在坟上种一棵梓树呢?“令可以为器”的“器”指的是什么?


↑落在地上的楸树花,花冠二唇形

 

1.几种梓属乔木

Catalpa ovata 是紫葳科梓属乔木。紫葳科最为人知的大概就是此科的科长——紫葳,即我们熟知的凌霄花。本科绝大多数种属都具有凌霄花一样鲜艳夺目、大而美丽的花朵。花朵为合瓣花,花冠常二唇形。

梓树所在的梓属乔木开花也是如此,二唇形花冠,上唇2裂,下唇3裂。其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果实,线性或圆柱形,挂在枝头像长长的豇豆。


↑冬季的果实

紫葳科绝大多数属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,梓属乔木是少数延伸到温带地区的种类。据《中国植物志》,我国的梓属乔木连引入种共5种——梓、楸、灰楸、黄金树、藏楸,以及灰楸的变型种滇楸。该属乔木种类虽少,但用途很广。常见的是梓、楸和黄金树。既然它们花与果相似,如何区分?

梓树的花为淡黄色,花冠喉部内侧具2条黄色条纹及紫色细斑点;叶片宽大,顶端常3裂。梓树的线形蒴果,长达20至30厘米,又被称作木角豆。


↑梓树花

Catalpa bungei )和灰楸Catalpa fargesii )的花均为淡红色。二者的区别在于,灰楸叶片和花序有毛、楸则没有。北京西郊大觉寺一进门左手边靠近院墙处有几棵楸树,也极高,五一假期去正开花,是淡红色,猜是楸树,走进看树牌,果然。楸树的果实长可达55厘米,而灰楸的更长,80厘米,真是令人震惊。因此,它们也被植物爱好者们戏称为面条树。


↑五一前后盛开的楸树,花粉色

黄金树Catalpa speciosa)原产美国中部至东部,花冠的喉部与梓树一样也有2黄色条纹及紫色细斑点。其名为“黄金”,但花的颜色却洁白如雪,又名白花梓树(当然花冠内的斑纹还是有的)。其加种词speciosa意为美丽的,皱皮木瓜的加种词也是它。黄金树在北京大学静园的西北角有一棵。静园只是一方小小的草坪,但那里有不少树种,以前参加校内的物候观测活动,静园是必经之地。黄金树的“豆角”也可达55厘米。


↑白色的黄金树

梓、楸和黄金树的花色均不同,因此看花的颜色,是最简单的区分办法。此外,梓树叶片往往有两个尖角,与其它几种不同。


↑梓树叶片

据《中国植物志》,梓属乔木“生长迅速,除供庭园观赏外,木材材质优良,心材色深,灰褐色至姜黄色,重量中等,纹理通直,胀缩性小,抗腐性强,为优良家具及装饰用材。国产种可作理想的造林树种和行道树。”它们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至先秦,那时人们已发现梓属乔木是制作各类器具的优质木材。

 

2.历史上的梓与楸

梓树在古代号称“木王”,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也源远流长。《尚书》第13篇为《梓材》:“梓材,告康叔以为政之道,亦如梓人治材。”《周礼•考工记》中“梓人”是七种木工之一,主要制乐器。[2]刻书的雕版也以梓木为佳,故书籍印刷出版称“付梓”。北宋学者陆佃(1042—1102)专门解释名物的训诂著作《埤雅》总结∶

 

梓为百木长,故呼梓为木王。盖木莫良于梓,故《书》以“梓材”名篇,《礼》以“梓人”名匠,朝廷以“梓宫”名棺也。

 

梓树两见于《诗经》。其一《诗经·庸风·定之方中》:“椅桐梓漆,爰伐琴瑟”,以梓制琴瑟,以备礼乐。其二《诗经·小雅·小弁》:“维桑与梓,必恭敬止。”因此《毛传》中说:“父之所树,己尚不敢不恭敬。”


↑“面条树”

我的高中校园里立有一块石碑,上刻“功在桑梓,泽被后代”八字。朱熹《诗集传》在解释“桑梓”的时候说:“桑、梓二木。古者五亩之宅,树之墙下,以遗子孙给蚕食、具器用者也。”所以“桑梓”常常合称,指代故乡或父老乡亲。例如汉张衡《南都赋》:“永世克孝,怀桑梓焉;真人南巡,睹旧里焉。”唐柳宗元《闻黄鹂》:“乡禽何事亦来此,令我生心忆桑梓。”

当时我不理解“功在桑梓,泽被后代”,现在知道这句话是说,教育这件事,一方面为家乡作出贡献,一方面是造福子孙后代。


有一年冬天去沈阳参观张氏帅府,这是东北大帅张作霖(1875—1928)、少帅张学良(1901— 2001)家族的宅邸,前院种有好几株梓树,树叶落光了,但长长的“豆角”都还挂在树上。院门的一块匾额上书“桑梓功臣”。张作霖为奉系军阀首领,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,拒绝签订卖国条约,后被日本关东军暗杀,史称“皇姑屯事件”。张学良在父亲死后坚持“东北易帜”,服从南京国民政府,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。他最为人知的事迹应当是1936年同杨虎城一起发动的“西安事变”,由此促成国共二次合作,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。“桑梓功臣”是对他父子二人的历史评价。

梓树之外,由于外形相近、功用相同,楸树常常被认为是与梓树一类的植物。古人对梓和楸的区分也并不清楚。贾思勰《齐民要术》以有子无子作为区分标准[3],而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是以木材的纹理来区分它们的差别。[4]


楸树是一种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乔木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淮北、常山已南,河济之间树萩……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。”[5]“萩”即楸。《齐民要术》对楸树的评价很高:“十年后,一树千钱,柴在外。车、板、盘、合、乐器,所在任用。以为棺材,胜于柏松。”楸树可制棋盘,古诗中常以其代之。如唐温庭筠《谢公墅歌》:“文楸方罫花参差,心阵未成星满地。”晚唐诗人李洞《对棋》:“侧楸敲醒睡,片石夹吟诗。”

梓树、楸树在民间是以广为种植。《孟子·告知上》:“拱把之桐梓,人苟欲生之,皆知所以养之者。”意思是说,一两把粗的桐树和梓树,若要使它生长起来,都知道如何去培养,可见梓树的种植在民间甚普遍,种植技术并不难掌握。魏人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》卷一记修梵寺北太傅录尚书等六宅:“皆高门华屋,斋馆敞丽,楸槐荫途,桐杨夹植,当世名为贵里。”曹植《名都篇》写贵族子弟打猎宴饮,当时洛阳城东郊道路两旁都种有楸树:“斗鸡东郊道,走马长楸间。驰骋未能半,双兔过我前。……归来宴平乐,美酒斗十千。”


↑《诗经名物图解》中的梓树

在民间,这两种乔木还被赋予精神寄托。《齐民要术》引《术》曰:“西方种楸九根,延年,百病除。”引《杂五行书》:“舍西种梓、楸各五根,令子孙孝顺,口舌消灭也。”

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,对于“必树吾墓上以梓,令可以为器”,唐代张守节解释说:“器谓棺也,以吴必亡也。”原来,梓树可做棺材,日后为吴王收尸,以此预示吴国终将灭亡。所以夫差知道后非常愤怒,“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,浮之江中。”


↑《诗经名物图解》中的楸树

 

3.梓属乔木古籍中其他称呼

先秦文献中除了梓和楸[yī]条、槄[tāo]、楰、槚[jiǎ]、榎[jiǎ]都被认为是梓属乔木。

司马迁写伍子胥时参考了前代文献。但在《左传·哀公十一年》的记载中,墓上所种之树不是梓,而是槚:

 

反役,王闻之,使赐之属镂以死。将死,曰:“树吾墓槚,槚可材也。吴其亡乎!三年,其始弱矣。盈必毁,天之道也。”

 

槚即楸。从史籍记载来看,楸树可为棺椁,而梓树多制乐器。对于《史记》易“槚”为“梓”,杨伯峻先生认为“或古今之异”。[6]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,先秦两汉时,古人并不能够完全区分梓属下的几种乔木,一直到晋代郭璞注《尔雅》时依然说,梓就是楸。所以,的确如杨伯峻先生所说,古人所说的“梓”不一定就是今天的梓树,有可能指的就是楸树。司马迁将“槚”改为“梓”,或许是因为“梓”更常用,名气也更大。毕竟,它在《诗经》中出现过两次,曾被人们称为“木王”。

正逢开学季,新闻报道说“梓”字连续几年成为新生名字里的常用字。其背后,正是家长给予孩子的厚望。


[1] 《史记·伍子胥列传第六》:“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,曰:‘子以此死。’伍子胥仰天叹曰:‘嗟呼!谗臣嚭为乱矣,王乃反诛我。我令若父霸。自若未立时,诸公子争立,我以死争之于先王,几不得立。若既得立,欲分吴国予我,我顾不敢望也。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。’”

[2] 《周礼•冬官考工记》:“攻木之工:轮、舆、弓、庐、匠、车、梓。……梓人为筍虡。”郑玄注引郑司农:“此七者攻木之工,官别名也。”“筍虡”,郑玄注:“乐器所悬,横曰筍,植曰虡。”贾公彦疏:“乐器所悬于筍虡者,谓钟、磬、镈者也。”见(汉)郑玄注、(唐)贾公彦疏:《周礼注疏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0年,第1640页。

[3] 《齐民要术》卷五:“然则楸、梓二木,相类得也。白色有角者名为梓。以楸有角者名为角楸,或名子楸;黄色无子者为柳楸,世人见其木黄,呼为荆黄楸也。”

[4] 《本草纲目·卷三十五·梓》:“时珍曰:梓木处处有之,有三种。木理白者为梓,赤者为楸,梓之美纹者为椅,楸之小者为榎。诸家疏注,殊欠分明。桐亦名椅,与此不同。”

[5] (汉)司马迁撰,(宋)裴骃集解,(唐)司马贞索引,(唐)张守杰正义:《史记》,中华书局,1959年,第3272页。

[6] 杨伯峻注:“槚即楸,落叶乔木,干高三丈许,木材密致,古人常以为棺椁,襄二年《传》穆姜使择美槚以自为榇,又四年《传》季孙为己树六槚俱足为证。《史记·吴世家》及《伍子胥列传》‘槚’作‘梓’,梓木质轻,自古为琴瑟良材,虽亦可供建筑及制器之用,然今江苏不产此树,或古今之异。”见《春秋左传注》,第1858-1859页。

作者简介:江汉汤汤,企业职员 / 中国美术馆志愿者讲解员 / 自由撰稿人,个人公众号“古典植物园”,现居北京。

图文编辑:蒋某人
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