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你词

以文会友

散沫花丨异域传来的“指甲花”

| 暂无评论


书接上回。周密《癸辛杂识》“金凤染甲”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凤仙花染指甲的方法,并在最后补充道:“今回回妇人多喜此,或以染手并猫狗为戏。”许多人凭这句话判断,凤仙花及其染色之法是从回回地区传入我国的。但这世上可供染指甲的植物不止一种,名字叫“指甲花”的花朵植物也不止一种。历史上回人用于染指甲的“指甲花”,应当是千屈菜科的散沫花。


↑图1 散沫花 创作者: James Bruce, 1730–1794, British

 

1. 猜不透的“指甲花”

 

与草本植物凤仙不同,散沫花(Lawsonia inermis L.)是一种灌木,与紫薇同属一科,因此它那长长的花序、扁球形的蒴果,都与紫薇有些像。

凤仙的花、叶、茎皆可染色,而散沫花一般用于染色的部分是它的叶片。较早提到“散沫花”这个名称的文献是《南方草木状》:

 

指甲花,其树高五六尺,枝条柔弱,叶如嫩榆,与耶悉茗、末利花皆雪白,而香不相上下,亦胡人自大秦国移植于南海。而此花极繁,细才如半米粒许,彼人多折置襟袖间,盖资其芬馥尔。一名散沫花。

 

“耶悉茗”是茉莉花阿拉伯语 yās(a)min 的音译名,这里是指茉莉花的近亲素馨,“末利花”是茉莉花梵语 mallikā 的音译名。用这两种花的香味来类比,可知馥郁的花香是其重要特征。


↑散沫花植物 摄影:一帆

 

此文还指出,散沫花是胡人从大秦国(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)引入我国南海郡(今广东一带),想必走的是海上丝绸之路。《中国植物志》说散沫花“可能原产于东非和东南亚”,所依据的可能是这条文献。今天我们知道,散沫花原产自北非、中亚地区,在澳大利亚北部也有生长。

 

《南方草木状》署名为晋人嵇含,但由于疑点重重,已被当今学者怀疑是南宋时期的作品。[1]因此,更早记载散沫花的,是唐代段公路的岭南风物志《北户录》,该书也称之为“指甲花”:

 

指甲花,细白色,绝芳香。今蕃人重之,但未详其名也。

 

“蕃人”即外国人,花朵细、色白、芳香,这些特点都与《南方草木状》所载相符。但为何名叫“指甲花”?段公路不甚清楚。这说明在当时,人们对它的了解并不多,还不知道它可以用来染指甲。


↑散沫花 摄影:一帆


唐代人不知道,北宋人似乎也是如此。北宋郑刚中(1088—1154)《北山集》卷19有诗《题异香花俗呼指甲花》:

 

小比木犀无蕴藉,轻黄碎蕊乱交加。

邦人不解听谁说,一地再为指甲花。

 

“邦人不解”,可以代表时人对这种植物命名的普遍疑惑。作者在诗后补充说,这种花芳香酷烈,但为何名为“指甲花”,真是百思不得其解。作者还觉得,“指甲花”这个名字实在有些寒酸,于是决定将其名改为“异香花”:

 

初不知其香之异也,置几案间,大率气味如木樨而酷烈过之。三二日后,清芬徧室,凡平时茉莉、素馨所不到处,皆馥馥焉。问其名,曰邦人号“指甲花”。树高三四尺,花于枝杪,自穷秋至深冬未已。呜呼!指甲之名陋矣,求之于花亦不类,岂受名之始,或者无以付之耶?将山乡习误而至是耶?抑有事实而今不能传也?有一于此,皆花之不幸。窃易其名为异香,录于诗后。

 

可见,到郑刚中的时代,人们还不知道这种植物可以用来染色、染指甲。南宋人假托稽含之名所作《南方草木状》亦未提及。然而在北非、中东和南亚,用散沫花来染指甲的历史,可谓由来已久,并且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


↑散沫花花序 摄影:一帆

 

2.古老的人体彩绘艺术

 

关于散沫花在异国用于染色的情况,劳费尔《中国伊朗编》“指甲花”一篇有详细的叙述。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了解,原文摘录如下:

 

指甲花(阿拉伯语hinnā,从而有了马来亚语的inei)从古代起在西方广泛地被使用,这是人们熟知的事情。埃及人用这种植物的叶子把手染红。所有回人都仿效这个习惯,他们甚至于用指甲花染头发,染马鬃,马尾,马蹄。亚洲西部所产的那种指甲花和中国所产的是一样的,在俾路支斯坦和波斯南部这植物也是天然产的。古波斯对于传播这植物起了很大的作用。

 

可见,无论在埃及、波斯,还是在受古波斯文化影响的地区,散沫花都是一种重要的化妆品。这正是“蕃人重之”的原因所在。

上文劳费尔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:回人习惯用散沫花来染手、染头发,甚至用于给马儿染色。所以我大胆猜测,周密《癸辛杂识》中所载的“今回回妇人多喜此,或以染手并猫狗为戏”,说的其实是散沫花,而非凤仙。散沫花和凤仙花在周密的时代都被称作“指甲花”,二者极易混淆。

↑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宫廷细密画,画中妇人指甲、手腕处有散沫花染色的痕迹

 

明初朱橚《救荒本草》就弄混了。该书所载“凤仙花”的异名中有一个“海蒳”,在诸多别称中显得十分特别。此名在《本草纲目》《群芳谱》《农政全书》《广群芳谱》等后世文献中均被作为“凤仙花”之异名,实际上都是以讹传讹。

“海蒳”,其实就是前文劳费尔所说散沫花阿拉伯语“hinnā”的音译名,又写作海娜、海纳等。劳费尔这里可能有笔误,在不少医学典籍中,散沫花的阿拉伯语、波斯语、乌尔都语、维吾尔语名称都是Hina。[2] 我国维吾尔族妇女、儿童也用进口的散沫花来染指甲,同样是因为凤仙也叫指甲花,维吾尔语也称凤仙花为Hina(海纳)。[3]

当散沫花带着它的阿拉伯语名和“指甲花”的别名传入我国时,后者当然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。因此周密将凤仙花和散沫花两种”指甲花“弄混,不是没有可能。虽然这位博闻多识的学者想写的是凤仙花染指甲的方法,但是他却在无意之中掺入了散沫花在异国用于染色的相关信息。


↑ 散沫花叶子的粉末 

 

古波斯人用散沫花来染指甲、手和脚。在波斯的一些细密画中,我们也能看到指甲和手臂被染成红色的图案。《中国伊朗编》为我们提供了相关资料:

 

他们(波斯人)有把手染上颜色的习惯,尤其是把指甲染成一种近乎黄色或橘色的红色,很像我们硝皮匠的指甲那种颜色。也有人染脚。对于他们已婚的妇女,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装饰,因此在结婚的宴会上捧出这种植物来,分赠给宾客们……把它晒干捣碎,细如面粉,里面放进一些酸石榴汁,或香橼汁,有时只放净水,他们就用这东西染手。假如他们想要染成较深的颜色,就在事后用胡桃叶摩擦。这颜色可历十五日而不落,尽管每天洗几次手。

 

人们将散沫花的叶子晒干之后磨成粉末,以其制成染料,在身上描绘各种各样的图案。那些美丽图案都有各自的吉祥寓意。这种古老的人体彩绘艺术,现在被称作“海娜纹身(Henna tattoo)”,但与一般纹身不同的是,海娜图案一般在一至两周后就会消失。[4] 


↑ 图2 海娜纹身 创作者 Angela Fisher & Carol Beckwith

直至今日,在散沫花的原产地,以及受波斯文化影响地区的人们还保留着这一习俗 —— 在各大节庆场合上用散沫花染料装饰自己的身体。尤其在新婚之夜上,新娘的手脚上往往绘制着华丽的图案。


在印度的电影中,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面部和手臂画满花纹和图案的女子,以及把用散沫花把胡子染成桔黄色的男人。


↑图3 使用散沫花染了胡子的老人,摄影:Adam Jones

 

3.明清时用于染指甲的散沫花

 

虽然散沫花早在唐代已传入我国,但是人们彼时尚不知可以用它来染指甲,北宋的郑刚中亦不知,南宋时的《南方草木状》也未提及。到明清时,福建、广东等地的方志里才有相关记载。黄仲昭(1435-1508)《八闽通志》卷26记载泉州府之物产“花之属”:

 

花,一名七里香。树婆娑,略似紫薇。蕊如碎珠,红色。花开又如蜜色,清香袭人,以置发间,久而犹香。其叶捣和盐,以染指甲,甚红。

 

虽然文中未明确提到“散沫花”这个名字,但“略似紫薇”、“蕊如碎珠,红色”,“清香袭人”,其叶可染指甲等特征,都与散沫花相符。《中国植物志》记载散沫花的颜色是“白色或玫瑰红色至朱红色”,但珠海的朋友拍到散沫花是淡黄色,看来也有开黄花的品种,即文中所说“花开如蜜色”。


↑散沫花 摄影:一帆

 

再来看弘治十五年(1502)进士王济所著《君子堂日询手镜》中的这条记录,应该也是散沫花:

 

又一花名指甲,五六月开花,细而正黄,颇类木犀,中多须菂,香亦绝似。其叶可染指甲,其红过於凤仙,故名。甚可爱,彼中亦贵之。[5]

 

《君子堂日询手镜》是他在广西为官时所著当地风物志,这种“指甲花”王济应该是亲眼见过的。文中的“木樨”一般指桂花。珠海那位的朋友告诉我,散沫花的味道的确像桂花。“中多须菂[dì]”,说的是散沫花那丝状的雄蕊。散沫花种植物含有更多、着色性更强的散沫花醌(Lawsonie),染色效果的确比凤仙花要好。[6]

《本草纲目》卷14“茉莉”之附录也提到它,且描述与《君子堂日询手镜》一致:“指甲花,有黄白二色,夏月开,香似木犀。可染指甲,过于凤仙花。”


↑图4 使用散沫花也可以染布料, 图为妇女的头巾

 

在清初的广东一带,散沫花的叶片与凤仙花都是当地女子染指甲的原料。据屈大均(1630—1696)《广东新语》卷25记载:

 

散沫花,一名指甲花,树高五六尺,枝条柔弱,花繁,细如半米粒许。广人多使丐者著敝垢衣种之,花香尤烈。其叶以染指甲,故名“指甲花”。粤女歌云:“指甲叶,凤仙花,染成纤爪似红芽。”凤仙花一名“金凤”。

 

除了“散沫花”,《广东新语》卷25还载有“指甲花”,其中介绍了两种植物,其一为凤仙,另一种“指甲花”描述如下:

 

指甲花,颇类木樨,细而正黄,多须菂,一花数出,甚香。粤女以其叶兼矾石少许染指甲,红艳夺目。唐诗“弹筝乱落桃花片”,似谓此。一种金凤花亦可染……儿童向街头卖者,多此二花。

 

“颇类木樨,细而正黄,多须菂”,这些内容明显参考了《君子堂日询手镜》。此种“指甲花”应该也是散沫花。“儿童向街头卖者,多此二花”,也正好能印证粤女在歌里唱的“指甲叶,凤仙花,染成纤爪似红芽”。

古籍文献中的植物,像“指甲花”这样同名异物的有不少。如果不是亲眼见过(散沫花生于南方热带地区,北方人难以见到),那么在传抄文献的过程中,难免会混淆。这会给后人研究带来很多麻烦,有时越传越离谱。


↑《植物名实图考》中的指甲花,“水木樨”


清代吴其濬《植物名实图考》卷27“水木樨”条文字引《花镜》:“一名指甲。枝软叶细,五六月开细黄花,颇类木樨。中多须药,香亦微似。其本丛生,仲春分种。”文字描述与散沫花契合,但绘制的插图更似木樨科迎春花。


↑《本草图汇》中的指甲花

 

再比如日本植物图谱《本草图汇》“香木类”中绘有“指甲花”,解说的文字中列举了诸多异名,其中就包括散沫花、水木樨,此外还有七里香、赛木犀、蕃桂等。但配图所画植物,却很像海桐花(恰巧海桐花别名之一是七里香)。

 

这篇文章,算是一个例子。我们藉此还可以看见,凤仙花、散沫花这两种都被称为指甲花的“同名”植物,在文献中是怎样互相掺杂、互相交织的。

 

致谢:感谢广东珠海的植物爱好者一帆提供的散沫花照片。他告诉我散沫花味道似桂花,对本文的写作帮助很大。但他说他见到的散沫花味道很淡,不像《南方草木状》中说的那样香。


[1] 罗桂环:《关于今本<南方草木状>的思考》,《自然科学史研究》,1990年02期,第165-167页。

[2] “公元1010年(相当于我国的宋代)中亚人阿布·艾里·伊宾·森钠(阿维森纳)著《医典》(阿拉伯文)中,称指甲花的阿拉伯语名称为Hina。原苏联N·N依柯洛漠夫等译《医典》(乌兹别克文)中仍然称指甲花的阿拉伯语名称为Hina,并记载了拉丁学名为Lawsonia inermis L。公元1868年(我国清代)阿富汗人米尔·穆罕默德·玉苏因著《药物大全》(波斯文)中称指甲花的波斯语亦为Hina。40年代初,伊朗人迪克·苏菲·扎坦在其《传统医学》(波斯文)中称指甲花的波斯语名亦为Hina,拉丁学名Lawsonia inermis L。巴基斯坦人肯木·穆孜凡尔·玉苏因·艾斯瓦尼在《药物志》(乌尔都文)一书中指称指甲花的乌尔都名称亦为Hina。1964年版《维吾尔医常用药材》(维吾尔文)中称指甲花的维吾尔语名称亦Hina或Mihid;书中还指出本品的英语名称为Henna。”见王冰、张彦福、黄辉:《维吾尔药指甲花本草学考证及其生药学研究》,《新疆中医药》,1998年,第16卷,第3期,第33页。

[3]《维吾尔药指甲花本草学考证及其生药学研究》,第33页。

[4] “当画膏刚剥落的时候,图案是橙色的,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会逐渐变深,称为深棕色。我们的皮肤不断更新,外层表皮(角质层)的更新周期为1~2周。海娜只穿透角质层,随着身体的再生和皮肤细胞的代谢,手绘图案将逐渐消失。”见《海娜手绘纹样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》,第209页。

[5] 这条文献亦收入于明末清初谈迁《枣林杂俎》:“指甲花:指甲花五六月开,花细而黄,类木犀。中多须菂,香亦绝似。叶染指甲,其红过于凤仙。稽含《南方草木状》:胡人自大秦国移植南海。(《日询堂手镜》)”

[6] 散沫花“叶、果实、种子均含散沫花醌(Lawsonie),也可称指甲花酸(Hennotannic acid),为黄色色素,其结构中含酚性羟基,能溶于碱性水溶液,故着色性较强。”而凤仙花“含多种花色戒(Anthocyanins)及少量指甲花醌(Lawsonie),所以染指甲效果较散沫花差。”见《维吾尔药指甲花本草学考证及其生药学研究》,第35页。

图1

标题: Lawsonia inermis L. (Henna): finished drawing of a flowering leafy shoot

//artsandculture.google.com/asset/lawsonia-inermis-l-henna-finished-drawing-of-a-flowering-leafy-shoot-james-bruce-1730%E2%80%931794-british/6QH6TAOqSvHDcA?hl=zh-cn

图2

Angela Fisher & Carol Beckwith

//artsandculture.google.com/asset/swahili-henna-design-lamu-island-kenya-angela-fisher-carol-beckwith/NwGeZmnrenvFLw?hl=zh-cn

图3

Adam Jones来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基洛纳, CC BY-SA 2.0 <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sa/2.0>, via Wikimedia Commons

图4

标题: Woman's marriage or ceremonial veil

//artsandculture.google.com/asset/woman-s-marriage-or-ceremonial-veil/yAHaBCeGp283TQ?hl=zh-cn

 



作者简介:江汉汤汤,企业职员/ 中国美术馆志愿者讲解员 /植物文化普及者,著有《古典植物园》(商务印书馆,2021.4)。个人微信公众号【古典植物园】。

图文编辑:蒋某人
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