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你词

以文会友

水仙丨水中仙子来何处,翠袖黄冠白玉英

| 暂无评论


两周前在南城的花市买了一盆水仙。老板说,这些水仙都来自漳州,她就是漳州人。漳州就对了,漳州的水仙很有名。

 

买回来后,我把它们放阳台,白天晒太阳,晚上晒月亮,干了就浇水,这才没有长成大蒜!最近,我的这盘水仙开花了。下班回到家,我把它挪到书桌上,时不时就看它一眼,闻一闻香。


1. 水中仙子来何处

 

上中学的时候,每逢过年上街打年货,水仙是我惦记着一定要买的。与其他年宵花相比,水仙价格便宜,放在深口的白瓷盘子里,只用水就能养活。那花好看且香,凑近了闻,气味清幽怡人,令人陶醉。

 

水仙花里藏着冬天的回忆,闻到那熟悉的香味,仿佛回到温暖的童年。那时候我们一家人还住在老房子里。晴朗的冬日早晨,妈妈用新鲜鲫鱼煮一锅面,我和妹妹一人一条鱼,先吃鱼肉撇开刺,后嗦面条喝鱼汤,连面条里都有鲫鱼的鲜味。吃过鲫鱼面,我们搬着小板凳坐在门口的台阶上读书写字晒太阳。水仙花也被我们搬到太阳底下,放在身旁。时不时看它一眼,俯下身闻一闻香味,看那六片白色花瓣在太阳底下熠熠发光,中间金黄色花冠好像一个杯子,难怪水仙又名“金盏银台”。朱熹(1130-1200)《用子服韵谢水仙花》以“水中仙子来何处,翠袖黄冠白玉英”来描述其外观,很是贴切。


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. chinensis作为石蒜科的多年生草本,外形酷似大蒜和大葱,是以又名雅蒜、天葱。[1] 相比之下,“水仙”这个名字取得真是妙极,即点出其水生环境,又指出其清新素雅、超凡脱俗的气质。清代文人李渔(1611-1680)尤其喜爱水仙,认为“水仙”一名“可谓摹写殆尽”,如果见到命名者,必定颓然而下拜:

 

予之钟爱此花,非痂癖也。其色其香,其茎其叶,无一不异群葩,而予更取其善媚。妇人中之面似桃,腰似柳,丰如牡丹、芍药,而瘦比秋菊、海棠者,在在有之;若如水仙之淡而多姿,不动不摇,而能作态者,吾实未之见也。以“水仙”二字呼之,可谓摹写殆尽。使吾得见命名者,必颓然下拜。[2]

 

如此传神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?“水仙”一名,最早见于唐代岭南风物笔记《北户录》卷三“睡莲”条注释:

 

孙光宪续注曰:“从事江陵日,寄住蕃客穆思密,尝遗水仙花数本,如橘,摘之水器中,经年不萎。”

 

《北户录》的作者为段公路(生卒年不详,活动于9世纪后半叶),注者为龟图(生卒年不详)[3],此处“孙光宪续注”当是孙光宪(901-968)所添。

 

孙光宪是历史笔记《北梦琐言》的作者,生于唐末,后唐时(约926年左右)避难江陵(湖北荆州),江陵是五代十国中南方割据政权南平的政治中心,孙光宪侍奉南平三位国王,时间达37年之久。彼时寄住江陵的外国商人穆思密曾送其水仙数本。

 

“如橘”指的是什么?令人费解。以上文献源自《四库全书》本《北户录》,清代藏书家陆心源《十万卷楼丛书》本《北户录》此句作:“孙客穆思密尝遗水仙花数本,如摘之于水器中,经年不萎也。”[4] 文中并无“如橘”二字。《北户录》自南宋以后刊本罕传,藏书家在辗转传抄的过程中出现不少讹误。[5]“如橘”二字很可能就是在传抄过程中误添所致。


从《北户录》中孙光宪的注文可知,晚唐时期,水仙曾由外国商人带入我国。其实,早在段公路《北户录》之前,段公路之父段成式(803-863)的笔记小说《酉阳杂俎》就已经记载水仙了,只不过名字叫“捺祗”[nà zhī]:

 

捺祗,出拂林国,苗长三四尺,根大如鸡卵,叶似蒜叶,中心抽条甚长,茎端有花六出,红白色,花心黄赤,不结子。其草冬生夏死,与荞麦相类,取其花,压以为油,涂身,去风气,拂林国王及国内贵人皆用之。[6]

 

“拂林国”即东罗马帝国,其首都在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。“捺祗”一名很可能是从水仙的波斯名称nargis翻译而来。[7]

细读原文,段成式所言拂林国之水仙“花六出,红白色”,即花瓣六片,颜色红白相间,此乃水仙属下的另一个种——红水仙,今又称欧洲水仙。明万历年间王路《花史左编》卷十一载:“唐玄宗赐虢国夫人红水仙十二盆,盆皆金玉、七宝所造。”这说明,早在唐玄宗(712-756年在位)时,红水仙已传入我国。


↑景敷四气.冬景图.12帧.清钱维城画.清乾隆时期.大都会博物馆藏本


因此,《中国植物志》英文版所说的“水仙在1300-1400 年以前引进栽培”,当是指唐玄宗的红水仙。红水仙传入我国后,在福建和浙江的沿海地区和近海岛屿被归化,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种,这就是本文所说的水仙,又名中国水仙,其拉丁名 Narcissus tazetta var. chinensis 中的 var. chinensis,指的就是此水仙乃欧洲水仙Narcissus tazetta 的中国变种。

 

水仙的归化地——浙江及福建沿海岛屿,正好就是我国当代三大水仙产地福建漳州、浙江普陀、上海崇明的所在地。由于历来广受欢迎,水仙的栽培技术逐渐成熟。清代乾隆以后,福建漳州的水仙一举成名,远销国外。[8] 水仙也相继成为漳州市市花、福建省省花。


↑陈师曾,水仙花扇面

 

2.水仙与希腊神话

 

像其他许多花卉一样,水仙也有单瓣、重瓣之分。重瓣的品种称“玉玲珑”,状如莲花,一度更受欢迎,杨万里(1127-1206)在《咏千叶水仙花并序》中称千叶者才是真的水仙。但重瓣“玉玲珑”的香味稍逊于单瓣的“金盏银台”,明代的审美已更倾向于单瓣水仙,学者王世懋(1536-1588)《学圃余疏》云:“凡花重台者为贵,水仙以单瓣者为贵,出嘉定,短叶高花,最佳种也。”

水仙属下种类众多,除了我国的“金盏银台”以及它的“洋祖宗”欧洲水仙外,我们还能在花市中、公园里见到一种花色全黄、中心花冠如喇叭者,该种同样源自欧洲,为黄水仙Narcissus pseudonarcissus


↑黄水仙

 

欧洲是水仙的两大原产地之一,西方文化中水仙的历史也源远流长。这里就要说到一则著名的希腊神话。为了更好地介绍这个神话,先来欣赏一幅油画《厄科与纳西塞斯》Echo and Narcissus)。


↑《厄科与纳西塞斯》(Echo and Narcissus)


该作品出自英国著名画家约翰·威廉姆·沃特豪斯(1849-1917)[9]。画面的背景是一片森林,前景是一条小溪,趴在地上观看水中倒影的那位男子名叫Narkissos(纳西塞斯)。在他出生时,他的母亲得到神谕:纳西塞斯长大后会成为天下第一美男,但是会因为迷恋自己的容貌郁郁而终。为了逃避神谕,母亲特地安排他在山林长大,远离水源,不让他有任何机会看见自己的容貌。

 

画面左边的美少女是山林女神厄科(Echo),由于得罪了宙斯的妻子赫拉而受到惩罚不能正常说话,只能重复她听到的最后几个字。这也是回音(Echo)一词的由来。当厄科见到英俊帅气的纳西塞斯后便一见钟情,但她却无法倾诉衷肠。纳西塞斯对这位美丽的仙女也毫无感觉。爱而不可得,山林女神伤心欲绝,身体日渐消瘦,她的骨头变成了岩石,只剩下忧郁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。


↑洋水仙,图自《本草图谱》

 

厄科死后,纳西塞斯同样也拒绝了所有其他的仙女,其中一位仙女愤懑又懊恼,她祈求纳西塞斯有朝一日也能尝尝爱而不得的滋味。报应女神娜米西斯(Nemesis)听到这一祈求后,决定教训一下纳西塞斯。她让纳西塞斯在打猎后又累又渴时遇到一湾清泉。纳西塞斯急忙走过去,正弯下身准备喝水时,他在水中看到一个英俊的倒影,瞬间爱上了自己,从此日夜陪伴,废寝忘食,最终憔悴而死。[10 ]爱神维纳斯怜惜他,把他变成了一丛水仙花,开在有水的地方,让他永远能看着自己的倒影。由此,希腊神话中的美男子Narkissos就成了水仙的名字,水仙的英文名Narcissus、“自恋”的英文单词Narcissism也由此而来。

 

沃特豪斯将这个故事表现在一张画面中:厄科深情又无奈地望着纳西塞斯,而纳西塞斯则沉迷于自己的倒影无法自拔,二人中间隔着的那条小溪,是一种构图时物理位置上的分离,也是一种“由命运安排的咫尺天涯”。[11]

 

3.东方的水中仙子

 

希腊神话的故事中就有水仙,而在我国,迟至唐代史籍中乃有水仙的相关记载。比起梅花、兰花等传统花卉,水仙的栽培历史可能不够长,但其清新脱俗的气质、凌寒盛开的品格深得文士雅士的喜爱。由于在春节前后盛开,水仙还作为岁寒伴侣、岁朝清供,供文人案头欣赏把玩。[12]宋代以来,无论是诗词歌赋,还是书画题咏,与水仙有关的文艺作品可谓层出不穷、蔚为大观。


↑梅景书屋师生合绘 岁朝图 1947年作

 

北宋文人黄庭坚(1045-1105)发现了水仙独特的气质,将其比作曹植笔下“凌波微步、罗袜生尘”的洛水女神。[13]北宋史学家刘攽(1023-1089)《水仙花》将视作庄子《逍遥游》中“肌肤若冰雪,淖约若处子”的姑射神人,以及古代神话里独居月宫的嫦娥、掌管霜雪的仙人青女:

 

早于桃李晚于梅,冰雪肌肤姑射来。

明月寒霜中夜静,素娥青女共徘徊。

 

此后,文学作品中将水仙比作“水中仙子”的书写方式延续下来,几成定式。南宋高似孙(1158—1231)写过两篇水仙花赋,前赋以其“幽楚窈眇,脱去埃滓”的特点比之于“湘君、湘夫人、离骚大夫与宋玉诸人”;后赋仿《洛神赋》将水仙描绘成一位冰清玉洁、风姿绰约的水中仙子。再如明代戏曲家屠隆(1543-1605)《咏水仙花》:

 

娟娟湘洛净如罗,幻出芳魂俨素娥。

夜静有人来鼓瑟,月明何处去凌波。

萧蔬冷体冰绡薄,绰约风鬃露气多。

直是灵根堪度世,妖容知不傍池荷。

 

大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·玄烨(1654-1722)也喜爱水仙,其《见案头水仙花偶作二首》自然也绕不开前人传统:

 

翠帔缃冠白玉珈,清姿终不污泥沙。

骚人空自吟芳芷,未识凌波第一花。

 

冰雪为肌玉炼颜,亭亭如立藐姑山。

群花只在轩窗外,那得移来几案间。

 

↑清 王震


清代文人李渔是水仙的忠实拥趸,在其艺术与生活美学之总结——《闲情偶寄》一书中,李渔将水仙与春兰、夏莲、秋海棠、冬腊梅并举,视之如命,极为推崇:

 

水仙一花,予之命也。予有四命,各司一时:春以水仙、兰花为命,夏以莲为命,秋以秋海棠为命,冬以蜡梅为命。无此四花,是无命也;一季缺予一花,是夺予一季之命也。

 

水仙以秣陵为最,予之家于秣陵,非家秣陵,家于水仙之乡也。记丙午之春,先以度岁无资,衣囊质尽,迨水仙开时,则为强弩之末,索一钱不得矣。欲购无资,家人曰:“请已之。一年不看此花,亦非怪事。”予曰:“汝欲夺吾命乎?宁短一岁之寿,勿减一岁之花。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,就水仙也,不看水仙,是何异于不返金陵,仍在他乡卒岁乎?”家人不能止,听予质簪珥购之。[14]

 

“丙午之春”即公元1666年春天,55岁的李渔生活困窘、一穷二白,但水仙开时,仍然执意要去当铺抵押发簪和耳饰,换钱以购之。为了看水仙,他不惜冒雪返回秣陵(南京)。从李渔对水仙的钟爱之情,亦可以瞥见这位才情出众、有趣不俗之人的可爱之处。


↑吴昌硕 岁朝清供图 1912年作

 

水仙很容易养,但也有失败的时候。有一年,我给姑姑家送的一盆水仙,叶片疯长如大蒜,花苞还没开就干瘪了,最后一朵也没开。原来,水仙喜阳,白天要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。而姑姑家的那盆水仙一直放在朝北客厅的茶几上,几乎接触不到阳光。要防止水仙疯长,还有一种办法是雕刻。汪曾祺《岁朝清供》云:

 

养水仙得会“刻”,否则叶子长得很高,花弱而小,甚至花未放蕾即枯瘪。但是画水仙都还是画完整的球茎,极少画刻过的,即福建画家郑乃珧也不画刻过的水仙。刻过的水仙花美,而形态不入画。[15]

 

雕刻水仙,这玩法还是几年前美术馆的一位志愿者老师告诉我的。将水仙的球茎削去一部分,水仙就不会向上猛长,以牙签相互连接,可以摆出各种各样的造型。雕刻水仙以漳州的最为有名。

 

汪曾祺说的画水仙,指的是岁朝清供图。岁朝清供图是明清以来常见的题材,岁朝是一岁之始,而清供是指案头陈设,有金石古玩,也有瓜果花卉之类,随时令而不同。新年这天,画以时令蔬果,寄托新春吉祥的美好寓意。由于水仙在春节前后开放,因而是岁朝清供图中的常客。

 

印象中,水仙一般也就开一周。厦门的俊妈妈告诉我,放糖可以延长花期。为了让桌上这盆水仙开到春节,我决定试一试。

2020年1月28日(正月初四)完稿、2020年2月15日修订

2021年1月20日再改


[1] (明)文震亨《长物志》:“水仙,六朝人呼为雅蒜。”(清)汪灏《广群芳谱》引《南阳诗注》:“此花外白中黄,茎干虚通如葱,本生武当山谷间,土人谓之天葱。”

[2] (清)李渔著,杜书瀛评注:《闲情偶寄》,中华书局,2007年,第242页。李渔,浙江金华人,初名仙侣,后更名为渔,号笠翁。李渔早年家境贫寒,立志读书考取功名,乡试落第后清军入关,遂绝此念。此后写小说、谱戏曲、创家班、做出版,在娱乐养生方面皆有造诣,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。李渔在戏曲理论及创作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,所著《李笠翁十种曲》广受喜爱,当时即盗版横行。《闲情偶寄》作于康熙十年(1671),分为词曲、演习、声容、居室、器玩、饮馔、种植、颐养八部,共234个小题,既总结了他在戏曲理论方便的贡献,展现十七世纪中国人日常生活和世俗风情图景,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广泛而敏锐的艺术领悟力和无限的生活情趣。

[3] 《四库全书提要》:“条下注文颇为典赡,题登仕郎前参军龟图传,不题其姓,似为公路之族,然《唐书》宰相系表不载其名,莫知其审矣。”《十万卷楼从书》本《北户录》题“登仕郎前京兆府参军崔龟图注”。陆心源《重刻北户录叙》:“龟图,结衔称登仕郎前京兆府参军,余无可考。”“崔龟图”一名不知何据。龟图亦不知何许人也,从文中所记“孙光宪续注”来看,龟图应为孙光宪同时代或之后的人。

[4] 见《丛书集成初编》本《北户录》(据《十万卷楼丛书》刊印),商务印书馆1936年,第50页。

[5] “此书自南宋尹氏而后,刊本罕传,其刊入《古今说海》者,或篇删其章,或章删其句,凡今本讹夺多者,所删亦多,讹夺少者,所删亦少,注则一字不录,又误以公路为东牟人,《学海类编》沿其陋而益甚。原本之传,希如星凤,藏书家辗转传抄,愈久愈讹,几与北堂书钞原本无异。余所藏汲古毛氏影宋写本,目录后有临安府太庙前尹家书铺刊行一行,首尾虽完,文字亦烂,思以曾慥类说所录正之,而今本待校之文,正类说节去之句,岂鲁鱼亥豕,宋刊已然乎。因以群书旁参互校,改正数千字而付之梓。”见陆心源《重刻北户录叙》,商务印书馆1936年《丛书集成初编》本《北户录》,第1-2页

[6] (唐)段成式:《酉阳杂俎》,中华书局,1981年,第180页。

[7] “水仙是传入中世纪中国的罗马植物。但是它的汉文名叫作‘nai-gi’(捺祗),这个名字很像希腊名‘narkissos’,很可能是从波斯名称‘nargis’翻译过来的。段成式笔下的捺祗是一种“红白色,花心黄赤”的花。这位坚持不懈的观察家还写道:‘取其花,压以为油,涂身,去风气。拂林国王及国内贵人皆用之。’普林尼也曾经记载,从水仙中榨取的一种油对于冻伤具有加热升温的效用。根据中医的看法,冻伤也是属于‘风’疾的一种病症。但就实情而论,并没有证据说明段成式曾经见过这种花或者是油。”见(美)薛爱华著,吴玉贵译:《撒马尔罕的金桃——唐代舶来品研究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6年,第325页。

[8] “乾隆以后,漳州成了全国水仙种植、贸易和出口的主要地区。从光绪年间开始,漳州水仙不仅经销国内,还自厦门出口远销至美国、加拿大等海外地区,由此漳州成了国内最著名的水仙产地。宣统三年(1912)厦门海关税务司巴尔称:‘水仙球茎种植于两山靠近漳州城的南门,当地存在着引人注目的出口到美国、加拿大的水仙球茎贸易。’(厦门海关《年度贸易报告》)”见程杰、程宇静《论中国水仙文化》,《盐城师范学院学报》,2015年01期,第21页。

[9] 约翰·威廉姆·沃特豪斯(John William Waterhouse)出生于罗马,父母皆为画家,1870年进入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,1895年成为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士,在当时极负盛名。其作品多以神话、历史故事、文学作品为题材,画风清新自然,带有神秘色彩,尤其追求装饰性的细节及画面的真实性,早期作品偏向于新古典主义,后期作品倾向于拉斐尔前派主义。参见澜工《唯美主义大师图典》,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3年,第267页。

[10] 该神话故事译自《Story of Echo and Narcissus》,见//myths.e2bn.org/mythsandlegends/userstory948-story-of-echo-and-narcissus.html。

[11] 《唯美主义大师图典》,第284页。

[12] (南宋)周密《花犯》:“岁寒伴侣,小窓净,沉烟熏翠被,幽梦觉,涓涓清露,一枝灯影里。”(明)王世懋《学圃余疏》:“水仙宜置瓶中,前接蜡梅,后接江梅,真岁寒友也。”

[13] 黄庭坚《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》:“凌波仙子生尘袜,水上盈盈步微月。是谁招此断肠魂,种作寒花寄愁絶。含香体素欲倾城,山矾是弟梅是兄。坐对真成被花恼,出门一笑大江横。”

[14] 《闲情偶寄》,第242页。杜书瀛点评:“在李渔所有以草木为题材的性灵小品中,此文写得最为情真意浓,风趣洒脱。”

[15] 汪曾祺:《人间草木》,北京时代文化书局,2017年,第81页。

作者简介:江汉汤汤,企业职员 / 中国美术馆志愿者讲解员 / 自由撰稿人,个人公众号“古典植物园”,现居北京。

图文编辑:蒋某人
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

发表评论